查看原文
其他

语音的故事(四十二)| 朱晓农:乌弋山离和元音大递换(连载)

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
2024-09-12


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新功能,“语言资源快讯”左边显示的名称并非原作者,而是公众号管理者,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,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!


《汉书》里提到西方的一个地名“乌弋山离”,初看之下,一头雾水。但要是告诉你,“乌弋山离”就是“亚历山大”,你是明白了呢,还是更糊涂了?

《汉书》作者班固,公元32-92

乌弋山离就是亚历山大,对译的是同一个地名 Alexandra。乌弋山离在2000年前发音就像“亚历山大”,所以才能对译Alexandra,后来由于语音发生了变化,乌弋山离变成了乌弋山离,所以就另用三个汉字来重新翻译,结果就成了“亚历山大”。

让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字“乌鸦”的“乌”。他对应于Alexandra的第一个字母“A”,当然读音也应该差不多是a o e i的a,这也是“乌”字在秦汉时代的读音。也许有人会不相信,“乌”不是读u吗?怎么是“啊”呀?
原来语音是会变的,而且是很有规律地变。“乌”从 a 变成 u,是经历了一种叫“元音推链高化递换”和“元音高顶出位”的变化,全世界的语言中有很多都经历过这样的音变,用一组简化的元音图(还记得前面的元音图吗?)来表示,就如下面三幅图。


图4-11:上古时代,“歌乌猴小”四个字的韵母


“乌”最早发成 a,见图4.6。那是秦汉时代,那时“歌”发成 (k)ai。再用“小”和“猴”两个字代表另两个韵母,当时分别发成 u 和o。后来发生了推链高化和高顶出位两个变化,见图4-12。


 
图4-12 元音大递换和高顶出位的方向


图4-12底下那条红色曲线,从ai开始降到到a,然后拐上去到o, u,表示的是推链高化,逆时针的音变:先是ai 变成a,推动a往上变成o,然后o往上变成 u。右上方从u出发的那条弧线代表高顶出位,u已经在元音图的右上顶点了,再变就出了元音图了,所以叫“高顶出位”,这儿产生的是裂变,单元音u裂变为复元音ou。

   
图4-13 首轮元音大递换和高顶出位的结果


结果到了魏晋南北朝初,原来读a的“乌”变成了o,见图4.8。在这条链上的其他韵母也相应地递换了位置:歌原来的韵母是ai,现在占了a的位置。原来的“猴”的韵母是o,但现在o被“乌”占住了,“猴”就被往上推,去占据u的位置。结果把“小”(原来他的韵母是(i)u)挤出了元音图,高顶出位了,裂化为 (i)ou。

但是,这个链式高化过程并没停下,到了唐朝中期以后,又一轮推链高化和高顶出位发生了。这次是原来有 -r- 介音的“麻”mra,变成了ma,占据了a的位置。于是,“歌”被推上去变成了圆唇的o或不圆唇的 ɤ (拼音字母写成 e),例如北京话是ge,而四川话是go。这下“乌”又得搬家了,因为o巢 “哥”占了,所以他又往上变成u,也就是今天的普通话发音。那么那个“猴”也得挪窝,从u高顶出位裂变为ou,这又逼着原来的“小”搬出了(i)ou这个巢,进一步裂化/低化为(i)au。

语音就是这样一连串地递相换位,这也是明末最早意识到音变的陈第所说的“音有转移”。当然,今天我们发现的音变内涵要丰富得多。不单单有递相换位,还有旧音消亡、新音创生。更进一步,我们今天还能够探讨这些个音变的原因。

跟音变相应的是语义也在演变。“乌”原来的意义是“乌鸦”,不是“黑”。到唐朝的诗里还是“月落乌啼霜满天”,“乌啼”当然不是“黑叫”,而是“鸦叫”。由于“乌”字的书面读音到中古时代已经变成了o,但口语里还是叫“老ya”,所以另造了一个新的形声字“鸦”ya。“乌”呢,好像成了“鸦”的修饰语,于是意思也逐渐变成了“黑”。

还有一个熟悉的例子,可以看到从古代的 a 变成现代的 iu, 再变成y (汉语拼音写成ü)。下象棋我们知道有“车马炮”。这个“车”他不念“车水马龙”那个“车”che,而是念jü。其实这是个很古老的读音(严格地说是个古老的音类,而不是古老的音)。汉代刘熙的《释名》中就提到﹕“古者曰车﹐声如居﹐所以居人也。今日车﹐声近舍。”原来汉代以前“车”的读音和“居”一样的。但是要注意哦,那时候不是读今天的jü,而是kă,韵母是一个短元音ă。后来到汉末增生了 -i- 介音,韵母也长化为kia。再后来就进入图4-11中的“推链高化”递换链,一步一步变成kia > kio > jiu > jü。

为什么我们知道他古代的韵母是 a?除了其它证据外,还有一段有趣的轶事。春秋时代在今天山东地界上有个莒国,也就是今天的莒县一带。西面是鲁国,北面是齐国。“莒”今天的读音跟“居”一样读jü(暂且不管声调),古代韵母也一样,声母有些区别:居是不送气清声声母kă,莒是带声声母gă。话说当年齐桓公与管仲关起门来密谋伐莒。谁知还没发兵,已闹得满城都知道了。齐桓公大怒,问管仲说:“寡人我和您老关门密谋,怎么外面都知道了?”管仲说:“那一定国家有料事如神的圣人了。”齐桓公想了想说:“是那么回事。那天咱们商量时,有个佣人东郭邮老往上看我们。想必是他了?”于是叫来东郭邮。齐桓公请他上坐,问他说:“在外面说讨伐莒国的是您吧?”东郭邮说是他。齐桓公再问:“寡人我没说伐莒啊,你为什么说要伐莒?”东郭邮答道:“臣听说,君子善谋,而小人会揣度。我不过是揣度而已。”齐桓公问:“你是怎么揣度的?”东郭邮说:“你们那天手脚动作表明是在谈军事行动。而攻打的对象,我看到您二位在台上说话时, ‘口开而不合’,是说‘莒’啊。而小国当中不服管教的,也只有莒国。所以我猜想是莒国。”一席话说得齐桓公马上重用他。您瞧,这春秋战国时代的人才观!要不人都说那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岁月。要搁后代,东郭邮不给治个间谍罪,也得给个蛊惑罪或谣言罪或泄密罪。

汉书,东汉班固著,中华书局出版

我们发韵母ü时,嘴唇撅起,嘴巴几乎合上。而东郭邮明明说“莒”是“口开而不合”,说明春秋时代,“居车莒”等字的韵母是a,那才发音时嘴巴张得大大的。


(原载《叫我如何不想她——语音的故事》,朱晓农、焦磊著,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一版)




本期编辑 | 郑晓丽

审读人员 | 郑晓丽

责任编辑 | 老   甘

投稿邮箱 | jnufyzx@163.com




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,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,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。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,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,积少成多,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,谢谢各位!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语言资源快讯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